2025年10月28日,“哲山学社”第二十一期论文研讨会在永利集团304amG407举行。本次研讨会由23级中哲研究生蒋晨宇发言,题目为《论朱熹<小学>中的工夫论》。本次研讨会与谈人是23级中哲研究生仇越、23级中哲研究生黄静雯。主持人是24级中哲研究生秦宸。点评人是余亚斐老师。

会议第一项由发言人蒋晨宇对论文内容进行介绍。文章第一部分首先提出核心论点,朱熹所编《小学》并非仅为童蒙礼仪,而是深入其理学体系的一套工夫论,起到“下学而上达”实践起点的作用。这说明了小学与大学并非割裂,小学负责打牢实践基础,大学则进行义理深化,缺小学则格物穷理易成空谈。第二部分以《小学》中《立教》《明伦》《敬身》《稽古》四篇,阐述《小学》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、衣食、孝悌、师友往来等日常条目构成修身的具体工夫体系。其中,《立教》确立教化宗旨,《明伦》拓展人伦实践,《敬身》强调身心规训与威仪,《稽古》通过圣贤事迹作榜样来增强教化的感染力与示范效应。这四篇从整体上呈现出从外在仪式到内在心性的循序深化。第三部分从体用关系阐明本体与工夫的一体性;一是“理在事中”,天理见于具体人事;二是工夫的渐进路径,“习”以“智长”、“化与心成”,“敬”为贯通事与心的核心方法,既是实践工夫,也是内在目标。

会议第二项是与谈环节。仇越指出:一、论文摘要中关键词比较笼统,没有精确概括到论文的核心;二、文章第一部分的引用不太恰当,不能贴合这一部分所要论述的工夫论;三、论文中出现词语使用不当、参考和引用不全的现象。与谈人黄静雯指出:一、论文中出现了标点符号不一致的现象,如有时用“小学”,有时又用《小学》,需要统一;二、第一部分对《小学》研究较多,忽视了《大学》的探讨,与章节标题不对应;三、论文第三部分叙述比较混乱,结构还需斟酌。之后,开始进行自由讨论。孙安琪、闫静宇、张聚山和孙瑞认为,论文第一部分对“小学”概念的介绍比较含糊,意义不明确;第三部分的《小学》工夫放到开头介绍比较好。秦宸、姜楠、毕松认为论文选题还是比较新颖,指出了论文第一部分的结构问题,以及论文的一些用词需要更加精确。

会议第三项是余亚斐老师就论文进行点评:一、余老师对蒋晨宇同学的论文给予了肯定,认为选题有意义,论证充实,逻辑结构也比较清晰,进步较大!二、论文标题范围过大,不能较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,还需斟酌思考。三、文章引言部分中“学界对《小学》的定位多局限于童蒙读物”一句过于绝对,评价没有做到客观公正。四、论文第一部分标题不恰当,有些文不对题,题为“《小学》为《大学》之基”,但只着重介绍了《小学》,却对《大学》探讨较少,没有体现出两者之联系以及《小学》为何是《大学》之基。五、文章的眼界需要开阔,不能“就事论事”,论文要将《小学》工夫论的意义和价值在儒学史中展现出来,文章讨论朱熹《小学》工夫论,不能只局限于朱熹,还需涉及其他相关哲学家的思想,如对其师李侗的继承、与陆九渊的争论、对道佛的批评等。最后,余老师就论文整体和格式进行了点评,指出文章在内容上要更详细,逻辑更清晰,标题和结构需要细化,最好能加上二级标题。

会议最后,师生合影,第二十一期“哲山学社”论文研讨会顺利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