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至10日,“四史”文本研读与实践项目组联合永利集团304am“红韵桐声传薪火,古今合璧谱华章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,深入安庆桐城市开展文化溯源与红色教育活动。团队通过参观学习、实地调研、理论宣讲三维实践,在桐城文庙、烈士陵园、孔城老街及社区基层留下青春足迹,探索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传承路径。

溯源文脉:在历史现场感悟文化基因。7月1日,团队首站抵达桐城文庙。队员们穿过元代始建的棂星门,于泮池畔静思、在大成殿瞻仰孔子塑像,从建筑规制与礼制空间中体悟“礼让谦和”的桐城精神内核。在馆藏2650件文物的桐城文化博物馆,“古邑春秋”“杏坛弦歌”等展区成为鲜活教材。从桐城派“义法”理论到明清科举盛况,从严凤英黄梅戏艺术到近代教育沿革,城市文化基因在文物与文献中渐次显现。红色记忆同步叩击心灵。在桐城市烈士陵园,队员们向革命纪念碑敬献菊花,松涛风声中的静默致哀,让“红色政权来之不易”的体认愈发深刻;走进桐城中学内的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,历史照片与作战文物重现刘伯承、邓小平指挥场景,“不畏牺牲、勇往直前”的渡江精神穿透时空直抵人心。

调研实践:让传统智慧对接现代治理。团队聚焦“六尺巷”这一文化符号,展开双向调研。在六尺巷景区,发放文化传单并收集百余份问卷,聚焦“典故对家风影响”“红色教育参与度”等议题,量化传统文化传播效能。深入六尺巷社区,与居民面对面探讨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记录调解室案例与治理建议,实证“礼让和谐”理念在现代矛盾调解、基层协商中的创新转化。

宣讲创新:促文化符号激活情感认同。依托调研成果,团队打造“历史-现实”双轨宣讲矩阵。传统智慧当代化:硕士生刘雨菡以张英“让墙”典故切入,结合“七里香溪小区用电难题”等案例,诠释“六尺巷工作法”的治理逻辑;本科生汪烨运用桐城方言,以“党建领事”“群力防事”等实例讲解传统礼让如何赋能基层治理。红色精神具象化:本科生黄紫怡以“打过长江去”口号串联渡江战役故事,向青少年传递二野精神;本科生宋鱼创新融合“勇向前”与“重文脉”——PPT中渡江战役解放军英姿与桐城派方苞、姚鼐文学成就交相辉映,实现革命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同频共振。

十天的桐城之行,团队以历史现场为课堂、文化符号为媒介、基层实践为答卷。从文庙的礼教传承到烈士陵园的信仰洗礼,构建“知史爱党”的情感认同;借六尺巷“让”哲学破解现代治理难题,验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;用方言宣讲、双轨叙事等创新形式,推动精英理论“下沉”为民众情感信仰,真正践行了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青春誓言。